圖集
雍正是個好皇帝,死后何以背負罵名?至少有兩件事他做得不厚道
2024/03/04

前言

我們是否要全盤否定一代帝王?是否可以不帶任何偏見地審視歷史?曾幾何時,這樣的反思也適用于雍正這個人物。他究竟做錯了什麼?為何要背負如此惡名?我們似乎有必要冷靜地審視,有必要平和地理解。

雍正登基:空虛國庫,腐朽政治

1722年秋,雍正繼承了康熙皇帝的江山社稷。當他邁進紫禁城的那一刻,眼前所見的,是朝政混亂、貪污成風的殘局。這個看似輝煌的帝國,實則內部毀滅性般的腐敗侵蝕。多年的貪官當道,國庫銀兩所剩無幾。這讓新登基的雍正皇帝倍感壓力,卻也并未氣餒。因為在他看來,這正是一個施展抱負、實現理想的大好時機。

雍正很清楚,想要使這個國家走上正軌,他必須首先凈治朝綱,鏟除這些猖獗的貪官污吏。于是在即位的第一個月內,他果斷出手,頒布了數道嚴厲懲治貪官的諭旨。這本是一項利國利民的舉措,然而令雍正意外的是,這項政令遭遇了強烈阻力。

朝中的大臣們無不陽奉陰違,沒有一人真正執行。原來,這些腐敗的官員早已滋生蔓延,滲透入朝堂每個角落。簡單的手段根本無濟于事,雍正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場腐敗的深潭,一場與整個官僚體系的拉鋸戰。

而與此同時,民間流傳的關于新皇上的評價也并不好聽。有人說他老謀深算、心術不正。也有人批評他好大喜功,一心想要彰顯自己的功績。面對這般境況,雍正陷入了深思。該如何收拾這爛攤子?該如何讓自己的作為被民眾認可和支持?他明白,現在自己急需一場雷霆之舉。

整肅貪官:五年5000余萬兩入庫

1723年冬天,一個傳言開始流傳于京城大街小巷。人們竊竊私語,皇上似乎要打擊整治貪官集團了。沒過幾天,這個消息就成了現實。只見雍正帝派出了一批清正廉潔的親信官員,如入無人之境般展開了對朝中的貪官污吏的大清洗。

他們出手毫不留情,絲毫不講情面,將那些貪得似錦的大貪官一個個繩之以法。沒過多久,朝中貪官們就哀嚎遍野,朝堂之上頓時多了不少空缺的官職。而那些權貴家族,也面臨著沒落的命運。有的敗落,有的破產,甚至家破人亡。他們憤恨地詛咒著這個新登基的暴君,心中對他恨之入骨。

與此同時,國庫的存銀數量在這幾年時間里突飛猛進。短短5年時間,銀兩數量從極度空虛增加到了5000余萬兩。朝中官員和民間百姓都為之驚嘆不已。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這其中竟有近2000萬兩是來自那些被查抄貪官的不法所得。

原來,這些奸官私吞的巨款加在一起,竟然比國家銀庫的總和還要多。如今,這些為民所苦的血汗錢終于積累入了國庫,雍正也因此聲名鵲起,被稱為英明神武的賢君。然而,同時也有更多怨聲在民間彌漫,罵他為不仁不義的暴君。涇渭分明的兩種聲音,似乎預示著這位皇帝繼續面臨的難題與抉擇。

火耗歸公:權貴再度憤懣

1726年春,雍正設置了一項名為「火耗歸公」的新舉措。所謂火耗,就是鑄造官銀時產生的熔煉損耗。按理來說,這部分損耗都是合法的,官員們也依照這個損耗記錄少繳國庫稅銀。

但是問題是,許多貪官會人為抬高這個損耗數字,從中牟取非法收益。這項舉措直接劃歸了這部分火耗入國庫,等于剝奪了官員非法獲利的窗口。俸祿也被調整降低,使得大臣們生活拮據起來。這無疑又一次招致了朝野上下的怨聲載道。

那些稍有不滿的貴族官僚此時更加痛恨雍正了,把他視為破壞他們榮華富貴生活的罪魁禍首。他們甚至暗地里串聯,意圖對皇帝不利。而雍正也敏銳地察覺到了這點,這使他對親人們的戒心更深。

同時,他也在反思自己對權貴太過嚴苛的問題。他明白權力的來源需要民心,自己還需更加順應民意才行。于是,他開始醞釀著下一步改革。

暴君印象:處理親人殘酷無情

1728年,雍正剝奪了八阿哥胤禩的兵權。胤禩原本就是一個心高氣傲之人,長期對自己沒有皇位心存不滿。此時一舉剝奪兵權,等于斷了其造反的翅膀。緊接著,胤禩的妻子郭絡羅氏也被賜死。

更令人扼腕的是三阿哥胤祉被囚禁致死一事,他僅僅是因為在另一位皇弟喪禮上表現冷漠,沒有哀痛,就遭到雍正的猜忌與囚禁,直至對方在囚禁中病死。如此殘酷的處置手段,令朝野人心懾服,也讓暴君的罵名深入民間。然而,我們也不得不考量雍正的用心何在。

一個剛穩定江山的新君主,又將如何應對盤根錯節的皇室勢力與權力斗爭?雍正的決定殘酷,也是出于對大局的考量。但這樣果斷狠辣的處事手段,又是否過于極端?這似乎值得我們反思。

人頭稅:農民減負,地主哀嚎

為進一步整治社會,增進民生,雍正后期實施了一項頗具爭議的舉措——人頭稅。此舉措實際是對土地和人口進行統一登記,按人頭納稅。這樣一來,貧困農民的負擔大幅減輕,達到社會公平的效果。

然而與此同時,許多占地廣闊的地主卻要承擔更重的賦稅,那些原本衣食無憂的士紳地主頓時痛不欲生、哀嚎遍野。他們聚集起來,大肆批評這位昏庸的皇帝,把他描繪成一個殘暴的暴君形象。面對兩極分化的聲音,雍正皇帝似乎也陷入了迷茫與痛苦。

他原本只想實現天下太平,卻不想招來更多非議,這讓他的內心備受困擾。然而面對元老院的反對,他還是堅持實施了這項革新舉措。也許這就是君王的宿命 —— 孤獨地承擔非議,但仍要為天下蒼生謀求福祉。

勤政之君的一生:奉獻與錯失并存

雍正于1735年英年早逝,對一個剛剛安定國家大局的君主而言,這無疑太過倉促。當這位勤政愛民的皇帝長睡黃泉之時,民眾中也不乏為他悲傷痛惜之情。這位皇帝批閱奏折萬言,幾乎將短暫的一生全部奉獻給了國家與人民。然而同時,他的格局與手段似乎還有未完善之處。

比如處置貪官時的僵硬與死板,以至誤傷不少良民;他處理內部權力斗爭時的殘酷與絕決也招致了不少非議與惡名。然而,我們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,是否應當抱有溫暖與寬容的視角?他的一生光與影并存,但他為大清王朝奠定的基礎,也是不容抹煞的功績。

結語

我們是否可以拋開偏見,平和地再審視這位帝王?他處決貪官時的暴戾態度和處理親人時的冷酷無情,確實令人生畸和芒刺。但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勉勵政和對國家福祉的憂心忡忡,也表現了一位英明君主的風范。

每一個歷史人物都值得我們理性審視、溫和理解。將一位帝王簡單劃為善或惡,似乎有些武斷與粗糙。我們如何看待雍正,就看我們如何審視和認識那段歷史。

未獲許可,不得轉載。 如有侵權,檢舉並承擔法律責任。